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无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还是陶渊明寄情田园,欣然写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一不讲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么,在当今的科学技术领域,又是如何来表达守护生态的命题的呢?
2022年10月28日,横琴一小205班的小朋友及其家长前往珠海麦得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体验了一场以“守护海洋生态,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
一、被污染的地球血管
本趟研学之旅伊始,钟老师先给同学们抛出了两个重要问题:首先:生活中有哪些塑料用品?第二:这些塑料用品去哪里了呢?
善于思考的同学们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我们平日里所使用的矿泉水瓶、糖果包装纸、一次性餐盒等等都由塑料制作,而这些塑料制品在使用后就会被丢进垃圾桶,甚至被随手丢在路边、小河和海里。尤其是海洋里的塑料污染,已是触目惊心。
如果把地球比喻为一个人的身体,那么江河湖海各个水系就像是奔流于人身体里的血管,血管被污染和堵塞,带来的危害自然是危险而致命的。
守护生态,保护海洋,已是刻不容缓!
二、传统治理思路前路漫漫,异常艰难。
相比提出问题,更重要是:如何解决问题呢?
针对如何解决塑料污染,聪敏的同学们想到了要减少使用、并且回收利用使用过的塑料制品。但,愿望虽好,落地却难——传统的塑料制品已经遍布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孔不入;而且塑料制品的回收率低,回收成本高。这条路并不好走。
孩子们再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终于,有同学提出了更换其他材料来代替塑料制品。“如果有一种材料能像冰块一样丢弃之后很快融化消失,就能代替塑料制品了!”
三、可降解“PHA”是什么?它为什么能解决塑料污染的问题?
我们需要的新材料丢弃后就应该像冰块一样融化消失,可是这种新材料又该从哪里找呢?1925年一位法国科学家在微生物中首次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物质,并为其命名为PHA(聚羟基脂肪酸脂),其特点在土壤、淡水、海水、家庭堆肥等多种条件下完全降解!
一根塑料吸管需要200年才能在海水中完全降解,而使用PHA制作的吸管只需要短短58天即可完全降解。同时,PHA完全做到了从生物中来、到生物中去。微生物利用植物产生的淀粉生产PHA后,经过加工、使用、废弃后,降解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又能被植物利用从而进行光合作用。可以说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联系密切!
当下,全球限塑的大背景下运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是有效缓解“海洋污染”的趋势所在。
四、什么是“微生物造万物”?
既然微生物能生产出如此神奇的产品,那他们又该长什么样子呢?在田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终于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微生物的庐山真面目,仔细观察了它们的结构和形态。
大开眼界的孩子们也了解到:以“微生物造万物”的合成生物学,本质就是让细胞为人类工作生产想要的物质,该技术突破自然进化的限制,以“人工设计与编辑基因组”为核心,可针对特定需求从工程学角度设计构建所需的基础元件,是“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应用领域相当广阔。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匆匆,却会永远留在回忆里。这次学研活动里,同学们不仅全方位地了解了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了自微生物体内提取PHA物质是缓解白色污染的办法,亦更深入地理解了“微生物造万物”的科学含义。
珠海麦得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将环保研学项目打造成孩子们的教育实践平台。就像是一朵云轻轻推动了另外一朵云,一个灵魂触动了另一个灵魂,今天我们种下了一颗环保的种子,明日里一定能收获整座花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